近日,“非遺進農村”高蹺巡游展演在薌城區(qū)石亭街道塘邊社區(qū)熱鬧舉行,15名少年兒童身著馬面裙,踩高蹺、踏鼓點,在街頭巷尾巡游。
期間,高蹺陣型不斷變換,時而一字排開,時而繞圈展演,孩子們將高蹺藝術與表演技巧相結合,非遺技藝與閩南傳統(tǒng)民俗巡游碰撞,帶來驚艷的“空中戲院”般的視覺沖擊。這支“兒童高蹺隊”的隊員最大13歲,最小7歲,踩的高蹺高0.8米至1.6米不等。
石亭高蹺融合了音樂、舞蹈、戲曲等多種形式,是一種以舞蹈為主的綜合性民間藝術。踏高蹺的民眾經常以“八仙”等傳統(tǒng)的戲裝扮相,在2.4米高的高蹺上吹拉彈唱、各顯技藝。目前,塘邊高蹺隊是漳州傳統(tǒng)儀式保留最完整的高蹺隊。200多年來,石亭高蹺以師授徒的形式代代相傳,從未間斷。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、喜愛高蹺,推動高蹺走出“深閨”,塘邊社區(qū)將目光聚焦在了為高蹺隊挑選后備力量上。今年暑假,社區(qū)先后有近30名孩子參加高蹺學習訓練,塘邊首支“兒童高蹺隊”就此誕生。老一輩傳承人從高蹺的起源、招式、角色等講起,讓孩子們深入了解這一傳統(tǒng)技藝。目前,塘邊社區(qū)正在申報漳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(網記者 盧麗娟)
【責任編輯:趙樸煜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