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崇禎四年(1631年),馬尼拉道明會玫瑰省派遣意大利籍神甫高琦到福安縣傳教,選購城陽鄉(xiāng)溪東村的民居并將其改置為教堂。自此,福安溪東教堂成為外國傳教士在閩東建立的第一所教堂,教堂內部沿中軸線設置了4個藻井,它們與教堂的整體結構完美融合,為中西建筑藝術交相輝映的建筑文化景觀,映射出其歷史演變中地域文化和外來因素的融合。
溪東教堂經歷了焚毀與重建,現(xiàn)存的教堂是在1842年重建的。教堂主體為閩東傳統(tǒng)民居樣式,保留了空斗鑲思墻的傳統(tǒng)建筑技藝,建筑坐西北朝東南,采用單檐懸山頂和穿斗式構架,格局上有別于一般的巴西利卡格局,系巴西利卡格局的閩東本土化變體。其懸山頂頂部飾以懸魚傳統(tǒng)建筑裝飾,內部藻井則巧妙融合了西方裝飾元素。
溪東教堂建筑面闊三間,寬14.11米,深六間27.87米,大門上方開圓窗,其左右開八角窗,替代了教堂的玫瑰窗,位于立面中心,主導整個立面構圖。門楣上方石質陽刻“天主堂”,上方石刻“圣旨”。正門上方做翹角飛檐,浮雕鳳凰并施以彩繪,門檐下裝飾一對香爐吊筒及雀替。教堂內部二層設有唱經樓(又稱琴臺),整體教堂呈現(xiàn)長方布局,室內三開間,進深四開間,兩側設有側門以供出入。
頂棚設計精巧,利用梁架結構劃分出縱向排列的4個八角形藻井,造型各異,依次對應進深橫梁上懸掛的牌匾,藻井的層級也隨之由簡至繁,愈發(fā)精美,上面的彩畫完整且華麗。藻井及其水生植物的裝飾寓意著以水克火,而溪東教堂藻井頂部為圓形,底端以方形作框,這一設計契合了中國古代“天圓地方”的宇宙哲學觀念,宛如西方教堂建筑中穹隆頂?shù)膶,象征著至高無上的蒼穹。
祭臺上的藻井為三層結構,由上、中、下三層組成,最下層為方井,中層為八角井,上部為斗拱圍合而成的圓井。其圓井斗拱作兩層出挑,外圈16組如意拱向外懸挑,內圈在此基礎上向中心聚攏,斗拱上施以花草卷紋彩繪裝飾。方井是藻井的最外層部分,與八角井的做法一致,用木板鋪作,在上方形成的幾何區(qū)域中施以彩繪,祭臺藻井上彩繪題材靈感取自畫作《最后的晚餐》,并對其中人物進行了改繪。其明鏡上的圖案為鴿子,周圍以光線和繁星進行裝飾。
入門三進藻井系該教堂現(xiàn)存最完整的藻井。其總體結構與祭臺藻井一致,皆為“方—八角—圓”的總體構成,與之不同的是其八角部分采用斗拱技藝,形似斗八藻井的做法。該藻井的斗拱上不僅施以彩繪裝飾,還在兩耳處及銜接處作花草卷紋狀的木鋸花裝飾。藻井的方形與八角之間的三角處,用天使彩畫鋪作裝飾,其明鏡圖案為西式技法的太陽圖案。彩畫將白、藍、綠及紅四色巧妙融合,結合中央明鏡璀璨奪目的太陽圖案,使整個藻井宛若廣闊無垠、生機盎然的蔚藍天空。
二進藻井形制基本與三進一致,不同的是,方形藻井層是以斗拱填滿空間,向內延伸出挑,八角藻井層則繼續(xù)向內出挑聚攏,明鏡中心無圖案,整體造型簡單古樸。
一進藻井形制基本與祭臺藻井一致,同為“方—八角—圓”三層總體構成,但現(xiàn)存方形與八角處無裝飾,或為毀損后經修繕做的簡單處理,明鏡處圖案為西班牙國徽,四周圍繞著蝴蝶的圖案。
溪東教堂的藻井設計,基本上承襲了清朝時期的風格,相較于宋遼時期,其華麗程度更勝一籌。此時期的藻井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層次,底層為方井,構成了藻井的最外圍部分,四周常以斗拱為主要結構;中層則為八角井,這一層的轉變巧妙而富有匠心,通過運用抹角枋以及正、斜套方的技藝,由方形的井口逐漸過渡到八角形,形成了由方至圓的自然銜接;最上層則是圓井,象征著天穹的遼闊。
除了藻井之外,溪東教堂中的木鋸花裝飾也頗具特色。室內的兩側壁面木鋸花與連拱彎枋結合,進行了連續(xù)排列,橫貫了整個壁面。木鋸花與人字拱的彎枋結合成蝴蝶形對樹花的造型。據(jù)田野調查,福安民居建筑極少對木鋸花圖案進行賦色,而溪東教堂的木鋸花在牡丹花花頭部分施以紅色,莖稈施以藍色,葉片施以綠色等,區(qū)域上色是其特殊之處,這是取決于工匠自身的認知而進行的創(chuàng)造,從而營造出更高等級的視覺氛圍。
(作者單位:閩都建筑遺產保護傳承與設計創(chuàng)新研究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