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福建新聞正文

校園傳非遺 古戲正青春

  東南網(wǎng)1月8日報道(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李偉凡 周文娜 文/圖)

  新年來臨之際,莆田學院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場莆仙戲文化傳播人才培養(yǎng)特色班(以下簡稱“莆仙戲特色班”)的莆仙戲專場演出。演出以“薪火相傳 新梅初綻”為主題,展示了該校莆仙戲特色班的教學成果,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莆仙戲在大學校園里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

  當天,演出在莆仙戲折子戲《盛世錦庭芳》中拉開序幕,莆仙戲特色班全體學員盛裝登場,裝扮成莆仙戲中的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等不同行當,展現(xiàn)千年莆仙戲的科介技藝和獨特唱腔,贏得臺下師生陣陣喝彩。

莆仙戲《海神媽祖·梳發(fā)立志》選段表演。
莆仙戲《海神媽祖·梳發(fā)立志》選段表演。

  由莆仙戲特色班學員、音樂專業(yè)學生黃佳雯和吳丁浩帶來的《踏傘行·踏傘》,是當晚演出中的一個亮點劇目。輕旋、緊握、穩(wěn)傘、輕扶、拖傘、踏傘,每一個動作都傳遞出深深的情感。當劇中男女主角因避雨共處一室時,那種微妙而又強烈的情感變化被兩名同學演繹得有滋有味,觀眾仿佛置身于劇情之中,與劇中人物一同經(jīng)歷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。

  舞臺上,《呂蒙正·大且喜》《朱弁回朝》《單刀赴會·過江》《殺狗記·迎春牽狗》《海神媽祖·梳發(fā)立志》等劇目輪番上演,為學院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。

  “表演太精彩了,讓人流連忘返!”學生陳家榮在演出結束后感嘆,自己雖然在莆田上大學,但之前對莆仙戲知之甚少,這場專場演出讓他大開眼界。他認為,像莆仙戲這樣的地方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非常珍貴,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傳承。

  這些精彩演出的背后,是莆仙戲特色班每名學員不懈努力的成果!拔覐男【驮卩l(xiāng)間跟著大人們看戲,但加入特色班后才有機會比較規(guī)范地學習莆仙戲,讓我進一步感受到‘熟悉又陌生’的非遺古戲蘊含的深厚魅力!逼蜗蓱蛱厣喟嚅L曾義正并非音樂專業(yè)學生,但他從小對莆仙戲興趣濃厚,特色班又是一個難得的學戲的平臺和渠道,因此他格外珍惜。

  據(jù)介紹,莆仙戲被譽為“宋元南戲活化石”和“南戲遺響”,以其古樸、典雅、細膩的表演風格聞名中外,角色行當沿襲宋元南戲生、旦、靚妝(凈)、末、丑、貼生、貼旦7個行當角色的舊制,傳統(tǒng)科介多達900余種,常用的科介有500多種。

  “學習莆仙戲的最大挑戰(zhàn)在于唱,幸得老師們的反復指導,讓我有信心逐步攻克難關!痹x正告訴記者。隨著學習的深入,他和同學們對莆仙戲的喜愛也越發(fā)堅定。

  “這次演出不僅是展示學生的才藝和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熱愛,更是我院在非遺傳承教育改革方面的積極探索!逼翁飳W院音樂學院副院長、莆仙戲特色班班主任林賽君介紹說,特色班緊密圍繞需求導向,結合地方文化特色,優(yōu)化課程設置,將莆仙戲的表演技巧、歷史文化等知識融入教學。學生們在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內(nèi)涵的同時,也提升了文化傳承能力,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現(xiàn)文化自信。

  多年來,莆田學院一直致力于莆仙戲的傳播和傳承。2018年,該校開設莆仙戲特色班,培育莆仙戲表演、作曲、編劇、舞美設計等應用型專門人才。2022年,該校聘請國家一級演員、莆仙戲劇院院長吳清華和國家一級演員、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黃艷艷等為音樂學院客座教授,指導莆仙戲教學。迄今,特色班已培養(yǎng)了近200名學生,成為莆仙戲傳承與發(fā)展的新生力量。

  “特色班成立以來,我院積極探索莆仙戲傳承新模式,在各類藝術比賽中屢獲佳績!绷仲惥嘎叮瑢W校以榮獲“文華大獎”的《踏傘行》劇目主角為設計元素,打造了“莆小君”“莆小仙”兩個莆仙戲動漫人物形象,擴大莆仙戲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,讓其以更時尚、接地氣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人群。

  同時,學校還聚焦新時代莆仙戲傳承傳播路徑優(yōu)化,吸引企業(yè)、社會組織、志愿者和非遺文化愛好者參與“潮戲匯友”實踐,探索出非遺文化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的全新模式,培育了大量莆仙戲忠實的宣傳者、推廣者和踐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