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(wǎng)福建新聞12月31日電 12月29日,福建省黃檗禪文化研究院、黃檗書院和黃檗學研究會聯(lián)合舉辦首屆黃檗學者座談會。來自中山大學、華東師大、重慶大學、福州大學、北師港浸大、浙江省社科院、福建師大、江西師大、江西農(nóng)大等15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的20余名學者參加座談會。這次座談會,是紀念隱元禪師和黃檗僧團東渡370周年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,也是中日兩黃檗開展人文交流的一個具體項目。
與會學者共同探討在學術視域、東亞文明和全球化背景下,進一步提升黃檗學術國際影響力的途徑、方法和具體措施。大家回顧總結了各自領域的黃檗學術研究成果,圍繞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(guī)劃《黃檗禪法藏》點校、《黃檗文庫》出版、《黃檗學特刊》組稿、《黃檗禪詩文選》選題以及未來黃檗學術研究重點等問題進行研討。
與會學者一致認為,近五年來,在國內(nèi)外黃檗學術研究相關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下,在福建省黃檗禪文化研究院院長定明大和尚直接組織領導下,成功舉辦三屆國際黃檗禪論壇、召開四次國際黃檗學術研討會,出版“禪與文明叢書”第一輯三種專著、譯著,出版《國際黃檗禪文化研究叢書》三種專著,出版《黃檗文庫》第一輯四種讀物,正式出刊《黃檗學特刊》創(chuàng)刊號和四期專號。
國際論壇和學術研討會的舉辦、黃檗學術著作的出版和學術期刊的編輯,進一步促進了黃檗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發(fā)展,催生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論文、專著,提升了黃檗學術的社會影響,彰顯了黃檗文化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。
與會學者表示,近年來,國內(nèi)外黃檗學者一道,以高質(zhì)量的學術標準為起點,通過課題研究、古籍整理、田野調(diào)查、學術研討等方式,用不斷創(chuàng)新的一個個成果,逐步揭示黃檗學的豐富內(nèi)涵,“黃檗學”的體系架構和學科輪廓逐漸清晰,贏得了學術界認同和肯定。但總體來看,黃檗學術研究的深化,還面臨人才短缺、文獻分散、共享困難等諸多現(xiàn)實問題。
《黃檗學特刊》創(chuàng)辦五年來,聚焦黃檗學理論探討、歷史研究和文化影響等重要方面,充分發(fā)揮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作用,凝聚了一大批國內(nèi)外一線學者,逐步提升了黃檗學術在禪文化領域的社會影響力。此次座談會還啟動了2025年《黃檗學特刊》征稿計劃。
座談會上,黃檗書院從國內(nèi)重點大學和研究機構新聘任八名研究員,黃檗學術研究專兼職研究員總數(shù)已近二十名規(guī)模。這些學者在黃檗學術、歷史、哲學等領域有著深厚學術功底,他們的加入為黃檗學術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。他們將承擔起整理黃檗文獻、開展專題研究、培養(yǎng)學術新人等重任,為黃檗文化和學術傳承提供有力學術支撐。
座談會還圍繞國際學術交流、院校與機構合作、人才培養(yǎng)等問題進行專題探討,明確了下步開展跨學科、多角度綜合研究的目標。這次座談會的舉辦,為黃檗學術研究持續(xù)深化,奠定了良好基礎。(完)